皮定均突围至华中不久,谭震林紧急找他商量:敢不敢碰一碰张灵甫
1946年9月初的一个闷热傍晚,运河以南的稻田还没收割,远处却已经依稀能听见火炮声。对于刚刚在荆岳突围中九死一生的皮定均而言,枪声并不陌生,他真正担心的是兵员的疲惫——连续急行军两百多公里,鞋底早磨得发亮。
1946年9月初的一个闷热傍晚,运河以南的稻田还没收割,远处却已经依稀能听见火炮声。对于刚刚在荆岳突围中九死一生的皮定均而言,枪声并不陌生,他真正担心的是兵员的疲惫——连续急行军两百多公里,鞋底早磨得发亮。
1978年7月,南京城刚过梅雨季,空气带着潮意。粟裕在江苏路寓所里拨通电话:“谭老,总部有人写《淮海战役史》,想听听你的回忆。”电话另一端,谭震林答得干脆:“让他们来,不用客套。”这一幕,被在场的工作人员记了下来。两位老将军相识近四十年,历经硝烟与分歧,彼此信
毛主席视察江苏那年,天刚泛热气。1953年春,省里忙成一锅粥,南京无星级宾馆,别墅找不到,只能腾出省委的几栋宿舍楼。谭震林赶来报工作,看着临时收拾的房间,心里打鼓。可毛主席在意这个吗?外表新旧、待遇高低,他一向不是那种挑剔的人。不过他坐下就聊起了大家关心的话题
此刻的谭震林正在浙江余姚乡间核对土改账簿,手边是草鞋和半截铅笔。干部汇报本队口粮,他顺手把数字改小了两百斤:“给老乡多留一点。”有人提醒典礼正在直播,他抬头淡淡一句:“肩章又不能当稻谷。”
王征明1923年生于徐州,今年已经92岁高龄。1938年,15岁的王征明背井离乡,辗转来到山西,参加了八路军的学兵队,结业后被分配到皖南新四军军部,在叶挺、项英、张云逸和周子昆等新四军早期主要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工作。新四军首长的言传身教,加之自己的刻苦努力,王
粟裕和谭震林,一个说起来“天才”,一个名号谭老板。两个人,既合作也摩擦,还能写信掏心窝子。你说他们是死对头吧,偏又是并肩的老战友;你说亲密无间吧,偏偏又有话刺到骨头里。大概,世上最牢靠的关系就是能吵架还能一起扛事。就像那些曾经同桌的同学,推搡着走过泥泞,也挤过
谭震林和汪东兴,这俩人放在一起,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儿不搭界。你想,老谭身上那种井冈山上的风雨、泥巴味儿还没掉光呢,汪东兴却是毛泽东身边“贴身人”,满脸都是“时代烙印”。按理说,两个人一个是前线出生入死的猛将,一个是北京高墙里磨练出来的“守门人”,应该凑不到一块。
6月中旬的一天,刚刚下过雨,皖南的气候格外宜人。我们驾车穿行于山间,放眼望去,满目葱茏,雾气散去的山峦像水洗过一般,格外水灵。远处,溪水沿山势蜿蜒流淌,白墙黛瓦的民居在山林中时隐时现。从泾县县城出发,不到一小时车程,便抵达云岭镇罗里村。
艰苦奋斗、廉洁奉公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,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,是我们党的传家宝,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,创业不可缺,治党不可少,立国不可废。为此,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解情况下到基层视察时,虽位高权重,却严格自律,为人表率,都曾对工作和生活
关于淮海战役华野的指挥问题,特别是打黄百韬到底是谁指挥的,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。有的人认为,打黄百韬是在陈士榘和粟裕都指挥攻克不下的情况下,才换成谭震林王建安的;粟裕与谭震林相对独立,都受中央军委指挥,粟裕根本指挥不了谭震林;粟裕始终没有指挥华野全军的权限
在三年困难时期,毛主席自己拒绝了吃肉,与全国人民共渡难关。那段时间,身边的人都发现毛主席不仅睡眠不足,还因为营养不良产生了浮肿。
1955年授衔有一些人对自己的军衔有些不满...其中有三人最为突出,包括原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的司令员王必成、东野的钟伟以及中野的王近山。其中王必成作为华东野战军的三大主力纵队之一第六纵队的指战员,在抗战以及解放战争当中屡立战功。
江阴夜色渐浓,月色如水,我缓步行走在长泾镇的青石小径上,心中满是对蒲市里村往昔岁月的遐想。忽而一阵微风拂过,仿若从历史长河中飘来的低语,引得我思绪万千,随即便吟出一首小诗:“蒲草映斜阳,市井韵流芳。里巷烽烟渺,流光入旧章。”
网上有一种说法,称1946年10月中旬到下旬,山东野战军和华中分局的领导人在陈师庵召开会议,总结作战不利的原因,期间华中分局的领导批评陈毅,史称“七人批陈会议”,并指出这7个人中包括粟裕、谭震林等。